您当前的位置:学习一百教学频道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2017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社会制度

2017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社会制度

http://www.ybf100.com类型:高三历史教案发布时间:12-23阅读次数:801
2017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社会制度 考点四: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一、知识梳理 1、军功授爵制:战国、秦国。依据战功的多少授予相应爵位,打击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培养大批军功地主,壮大了统治基础。 2、察举制:汉代。  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等内容。初期重德才,后期重门第出生;导 致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起来,削弱了中央集权。 3、九品中正制:魏晋。 4、士族制度:魏晋以来,地主阶级中形成了以门第高低为标准的选拔官吏的“做官看门第,通婚分士庶”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形成于魏晋,东晋时充分发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时消亡。 5、科举制:隋到清。 ①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隋炀帝始没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②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唐太宗增设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设武科和殿试;唐玄宗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③北宋:科举制度的发展。北宋科举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主要科目,考试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增加。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培养变法人才。 ④元朝:科举制度的中落。元代的政权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御试三级,每三年一次。汉族儒生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非常困难,使得广大知识分子前途渺茫.被迫放弃学业,以至一时“天下习儒者少”。 ⑤明朝:科举制度的鼎盛。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开始实行八股取土,命题范围为四书五经,答题模式固定,禁止发挥个人见解。八股取土鼓励只知埋头读书,不讲究实际学问的人,  旨在为皇帝培养忠顺的奴仆,束缚丁思想,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⑥清朝:科举制度的衰落。清朝前期承袭明代制度;1898年,变法;1905年清政府制定了新学制,废除科举制。

考点五: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一、知识梳理 1、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2、汉代:西汉汉武帝创设刺史制度,位卑权重,以小驭大。东汉初期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变为州一级的地方长官,地位高于郡守。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逐步形成割据势力,导致军阀割据。 3、宋朝:在地方没立通判,和知州相互牵制。 4、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

考点六  军事制度 1、历史沿革 隋朝沿袭南北朝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隋文帝时把军人户籍编人州县,同样分到田地,不再实行军民异籍,使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唐太宗时,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增加了军府的数量。武则天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得不到土地,府兵制难以维持,加上军队中士兵的逃亡和府兵社会地位的下降,到唐玄宗时,府兵制度崩攒。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天宝年间,地方节度使自行募兵,形成军阀割据势力。 北宋有禁军与地方军之分。禁军是国家的正规军,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人禁军。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以达到“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目的。所有禁军要定期换防,而统兵的将领并不随军调动,以防止武将专权。为集中军权,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立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指挥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无调兵之权,使其互相牵制。 明太祖仿照宋朝的枢密院制度,将大都督府改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制约。遇有战事,兵部奉旨调兵,由皇帝临时任命将领、总兵统帅军队作战。 2、府兵制与募兵制的比较 府兵制与募兵制都是重要的兵制。从南北朝到唐朝后期,我国主要实行府兵制;唐玄宗起募兵制是我国的主要兵制。 两者的主要区别:一是士兵职业的性质。府兵制下的士兵是与农业紧密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府兵平时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农闲受军事训练,轮番宿卫京师,战时应征作战并自备武器、粮食等,军费由农民负担。战事结束,解甲归田。募兵制下的士兵应国家招募当兵,当兵是他们的一种职业,完全脱离农业生产。他们由国家供给衣食,免征赋役。二是兵将关系。府兵制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募兵制下,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与此极有关系。

考点七: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知识梳理 1、原始社会: 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 果。 2、奴隶社会: 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 王土” 3、封建社会: 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 (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 ①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规 定: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 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 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③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 地所有制 (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①屯田制: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等实行过屯田制,屯田制 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无地农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 后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唐玄宗时国家无地可分,均田制崩溃(这是实行两税法的原 因之一) ③更名田:1669年,康熙帝宣布把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叫“更名 田”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4、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 (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天朝亩田制度》 ①内容: a、土地问题: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b、分配问题: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②特点:绝对的平均主义 ③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以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 ①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②评价: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 a、内容: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的有制 b、意义: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②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作用: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5、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 (1)、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 或少地 ②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 ③意义: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 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第一阶段是变土地农民私有制为农民私有,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土地改 革完成后,农民成了小块私有土地的所有者和耕种者,但由于小农经济自身的局限 性,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农民内部的两极分化,主要通过土地买卖和租佃关系体 现出来;二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与工业化的战略矛盾。于是政府引导农民走 合作化的道路。这一道路先后经历了两个发展过程:一是互助组,二是初级农业合 作社。 第二阶段是变农民私有、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为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使用 的土地制度。1956年6月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标志着私有土地 向集体所有制转变。在高级社里,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土地已不再作为一项 私有财产取得分红。此后又经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最终将土地私有制改造成为农 村集体所有制。在实行这种土地制度期间,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高度集中,土地不 能出租、买卖。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③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 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③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 ②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③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升华认识 1、土地是我国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在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在奴隶社会,实行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和农民阶级的个体土地私有 制,是封建国家上层建筑的基础。 2、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封建社会自身无法克服两种矛盾:农民和地主;封建国家和地主。 3、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基本内容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国家政权控制部分土地,小农土地私有制也占有一定比例。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突出特点(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4、封建社会对土地制度进行了不同的调整,体现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5、封建土地占有状况变动的基本趋势是:大地主、大官僚和贵族不断地兼并土地。其结果是:①地主阶级控制了惊人的土地;②农民无以为生;③封建统治力量严重削弱;进而导致了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爆发,旧王朝往往迅速溃灭。新政权中有远见统治者往往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调整的基本点在于:①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的土地,以保证维护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赋税财政收入;②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以恢复生产,稳定统治。但封建政权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这样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封建王朝的不断更迭就难以避免,成为封建统治者无法走出的一个怪圈。 6.封建统治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在封建社会,由于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加之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土地兼并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政治上,土地兼并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加剧了贫富分化,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使一些王朝走向灭亡。经济上,对农民来讲,造成农民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对地主来讲,封建地租较重,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当时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对土地兼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由于国家占有小农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国力的强弱.而土地兼并与封建政府的矛盾恰恰在于同国家争夺财源。因此历代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都曾实行过一系列抑制兼并的政策。如西汉末年王莽实行王田制、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等,对于抑制土地兼并和促进经济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是王田制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均田制建立在国家掌握大量荒田的基础上,方田均税法损害了大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都有其局限性或负面效应。由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以及封建国家往往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权的条件下争取延缓土地兼并的形势,因此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被统治阶级农民在起义过程中提出过“均田免粮”的口号,近代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革命纲领。但由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不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完成废除封建制度的任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如果觉得《2017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Tag: 中国古代  高考历史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范文,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
联系本站公文写作人力资源下载学习频道教学频道作文频道试题课件下载 | 网站地图